-
少年与缅甸
轻柔的一瓢水自青藏之隅孕育而生,在高原的冰川汇聚,待有一天冲破险阻,奔腾而下,曲折绵亘,成为名震天下的江河。那么去远游吧,少年旅人。离家时心怀对远方对未知一切美好的希冀,踏上了穿越绿树丛荫、花香果香的山脉与盆地之路——葡萄镇与密支那,这里交通不便,与世隔绝。此刻少年尚未经世事,似乎觉得这伊甸园般的景致就是全部。渐缓的峡谷和愈稀的林木伴他前进,两岸时而出现狭小的平地,在这再平凡不过的平地成为身侧唯一的朋友之时,他的余光扫过了她,他看向了她,他看见了她,他的心给了她,给了一位优雅的少女,一位娇羞地在河畔洗濯隆基的少女,在此千年了,却容颜不衰。据说她曾是最受宠幸的王后,国之民皆以其为尊。可惜命运多舛,在无情的外敌侵略下,国土沦丧,御座崩塌,少女来到这水边静静守望。而昔时最忠诚的侍卫也未逃散,邻近的的山峦之上依稀可见他坚挺的身影,属于一具被敌人刻下印记的躯体的身影,却仍如此富有生命力。少女芳名曼德勒,而那侍卫名叫眉谬。时光流转,映着子民的幸福与苦厄,曼德勒的泪水化作江水,与少年的躯体交织在一起,予其飞速成长,少年现在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大江了。干旱,炙热,荒凉,岸边是红褐色的大平原,人烟稀少,前路未卜,崇高的幻想乡又在何方?心神将竭,残酷与焦灼的真实正在耗尽少年的动力。身形随之改变,枯水遗留的岛洲遍布少年的主脉,他如行尸走肉般在这荒原中挣扎。忽然不远处一道强光闪过,那是佛,是真谛,在晨昏雾霭之中隐隐现出万千宝塔。先人在此安居繁衍,谨记佛语的智慧,不与世争,只为心做。世间物事千变万化,不可为我辈所左右,唯一能掌控的,是自己的心念。内心至定至善,何惧火海地狱,哪怕万劫突临。少年多了一份坚定,却少了一份执着,活在当下,以自己存在并奔流的每时每刻为乐。又是一次成长,少年会永远记得这位年长智者的名字——蒲甘。怀揣这份体悟,少年继而向南不息地前行,天气愈加炎热了,但村落与田野的回归使他舒畅无比。他终于意识到,是自己带来了这一切,是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滋润了大地。就快到了,一片无垠的水域,那将是自己的归宿所在吗?很难不伤感啊,少年慢下脚步,感受着与人们的和谐共生,希望少些遗憾。人类的聚落不断发展,其中亦有一个青年才俊拔得统摄之威,正襟危坐于少年的身边。金色的圣塔高耸,码头的轰鸣贯耳,当这片土地传统的一面遇到年轻的一面,便是这才俊的魂。珠宝,香料,木雕,漆器和形形色色的人们,所有能想到的丰富和色彩皆浓缩汇集于此,琳琅满目,惹人倾心。物质像山一样堆在眼前,却又给予你自由采拾,这大概就是所谓繁荣吧。少年直至最后一刻也没能触碰到这个才俊。旅程终有完结的一天,在身躯消殒作无数条细密的分流之时,少年残存的意识不停地呼唤着“仰光!仰光!”,这是才俊之城的名字。少年这样奔跑着,就像他更年少时兴奋地从家门跑出来一样,直至归于大海。人们在少年所经之处日复一日的生活着,在三角洲上,在平原上,在山谷间,他们有的富裕,但大多是穷苦的;他们的日子有的精彩,但大多是平淡的。无论是来自曼德勒的骑着旧摩托的高知牙医,还是在蒲甘憨厚爱笑的马车夫,亦或是仰光昂山市场内努力招揽顾客的商贩,他们皆是少年所爱的人。 少年名叫伊洛瓦底,少年的世界叫做缅甸,少年所爱的人叫做缅甸人。 北陲,东境,西海,仿佛能听见震耳的炮火声。少年徘徊的灵魂化作急流的江水,用最后一丝力量平息嗔恨,为这个千年古国祈祷着。 A Boy and Myanmar A gentle scoop of water was born at the edge of the Tibet Plateau, gathering in the glaciers of the highlands, waiting for…
-
大同观察
零 在北方的深秋时节独自出游想必是欢愉的,更何况晋北地区一直为我所憧憬,而大同作为晋北的核心城市更是首当其冲,长期占据我目的地清单之首位。各大景点当然是值得一看,在此不再赘述。我其实更想谈谈这座城市本身。 北方、内陆、工业… 几个灰暗的标签貌似足以将压抑、无趣和平凡的城市形象灌输进人们的脑中。很遗憾,大同确实可以被如此形容。但是,仅仅如此形容这座城市是在有失偏颇,冰山一角的市容无法展现她涌动的全部。客观评价一座城市,需要更多时间走进她,亲近她,就好像姑娘的容颜平平无奇,可当她紧握着你手的那一刻,小巧和娇嫩,使人心生怜意。这一次,时间比较充裕,为期四天的深度游撅弃了走马观花似的匆忙,我才得以在漫步中探索,体味一个北方古都的灵魂。 大同的灵魂,和所有其他城市一样,充满着独特的可爱和光亮,但同时再正常不过的,也有阴暗。 一 大同的出租车在长街上奔驰,你总是能招手拦下一辆。无需网约,不用滴滴,任何一辆空车都可听您调遣。车厢里,一切都再经典不过了:土蓝色的座套;四周贴满各种付款码和司机联系方式,犹如小广告一样铺天盖地;一股混合着烟和塑料的气味在车厢里弥漫,使人不得不望向窗外以暂时转移注意力。大同的出租车在这种风格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几乎每辆车都有一个招牌写着往返云冈石窟XX元、悬空寺一日游包车之类的,毕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商机不可不抓住啊。 透过车内的后视镜,你能一瞥司机的双眼。他们是这样的相似,以至于一提到大同的出租车师傅,脑海中便浮现出寸头、略微谢顶、紧缩的浓眉、黑色扁框眼镜、菜色皮肤的中老年人形象。 车厢里是沉闷的,只能偶尔听见驾驶位前平安符和佛珠晃动碰撞的声响。司机一言不发,弯皱的眉梢下小眼睛径直锁定前方。他们是永远不路怒的,就好像它们永远不在意后方的乘客为何人一样。不时的叹息是有的,不知他们是因何而叹,是望向灰暗的天空之时,还是听见司机交流群中又有人抱怨接不到大单之时,亦或是身旁的茶杯空空如也之时?不得而知,在这空气中思考,你睡意渐浓。 到了。你说再见,他们也说再见。你跨出了车门,他们在你身后说慢点小心;倘若你很满意,多说了一句生意兴隆,他们好像活过来似的,用大同话呛着笑着谢谢;你下车走远,他们开车消失在车流中。 二 大同古城,是城市的心脏。一方城池,有水相依,有墙为靠。东南西北正门的城楼傲视四方,高度虽不及现代建筑物,但气势仍胜一筹。八条主干道从这里延伸至城墙外的市区,游客和市民来来往往,经此出入,就好像红细胞通过血管。这边长两公里有余的正方形区域,是大同的魂之所在;这一拳土石围成的心脏,驱动着她所属的沉重的躯体。 大同人庆幸有如此一个古城,更庆幸她被修葺和复兴,用夜晚城墙的彩灯和亮丽的商业街彰显这位边塞老妪重获青春的喜悦。用历史涂抹外表的仿古街、牌楼和文创区和固然能使人眼前一亮,难以不沉浸于热闹的氛围中去。可古城也许并不庆幸自身的境遇。老妪在将死之时被人披上了五彩的寿衣,只可惜人们并不打算让她寿终正寝,反而是浓妆艳抹,扶到了舞台的聚光灯下。对于指望在墙上涂鸦就能防止其崩塌的孩子们来说,这是再好不过的了。 映入我眼帘的是拼凑的碎片:有真正属于历史的一块,九龙壁、华严寺…;有一半历史一半现代的一块,古城墙、鼓楼…;还有完全属于现代的一块,东南邑、仿古街… 任何一块都精美绝伦,但经过奇妙的组合后却散发着难以忽视的怪异甚至可以说是水火不容。个人很难接受上一秒看到的是过度商业化的街边摊的土味招牌和数十年前就荒废的老式商场的鎏金大字,下一秒是灿烂夺目的千年古迹。不和谐的感觉在我登临城墙上望向千篇一律的板子高楼时尤为更甚。 可能人们会说我过于挑剔了,“新旧融合”才是城市发展正道。而我想强调的是,渐变色为何悦目是因为有一层渐变区连接不同颜色,同理城市的古今相衬也应遵循过渡区这一原则,循序渐进,使游客在漫步中逐渐感受到历史长河的流逝,而不是画风突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交相融,风格才会协调,否则难称“新旧融合”,而异变为“新旧拼凑了”。 三 再说说新城吧。盘踞在御河东岸的一大片新建成区,路网井井有条,宽阔大气,从地图上看确实平衡了河流两岸的观感,与古城遥望,疏解城市功能之意不言而喻。然而,我一直很反感这种设计——不是反对拓展新城的思路,而是厌恶这种典型的中国规划方式。 棋盘格局的疏宽路网、地块填塞的现代坊市、形同虚设的所谓主干道绿心绿轴、过度规划而缺乏自然感的园林设计、无序爆发增长而有无度攀高的烂尾楼盘、大而无当的城市广场和呆滞笨重只追求“宏伟”的行政区建设… 这些要素复制粘贴般地大量应用在中国大地上,在北方更为普遍。大同,是采用这种方案的一员。 好在,大同的规划有些许亮点,从中能够看出一丝新意。 一是市政府前的“综合文化区”: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和剧院,四大金刚聚于一处,建筑风格较有设计感且总体协调,中央十字道路的下沉广场也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空荡之感,功能和审美兼备,算是成功的规划。美中不足的施工较为粗糙,步行其中总觉得尘土飞扬,我建议应提升绿化率,补充绿地和植被。另外,商业化不足,下沉广场是极好的商场选址,在文化区这样人群密集处想必会大受欢迎。 二是位于新市区东端的文瀛湖。面积大,环境好,湖岸的眺望台十分惊艳。缺点是人与湖的联系不够紧密。由于没有游船或水上设施,市民只能在岸边观湖,令人惋惜。 如果说大部分城市的新城是完全陷入中式规划狂热的泥潭中,那么大同新城则是半个身子落入窠臼。 四 城南永和门外,一家不起眼的小书店静静伫立,淹没在街边芸芸饭店和杂货铺之中。它的名字是「經典書店」。 仅仅是在门外一窥,我仿佛能感受到书山的威压。实际上如此形容还是不妥,最好的表述是这是一间用书搭建的屋子。包罗万象的书籍从地板生根,贴着四周的墙壁向上蔓生,将整个空间紧紧包裹,密不透风,亟待吞噬这狭小的店面。 小小书店,不止卖常规书籍,还卖各种古籍和老杂志。大同方言辞典、古城老地图、山西文玩手册… 应有竟有。一家书店仿佛浓缩了这个地区的文化精华。简单走一圈,竟没发现在一般书店被奉为上宾的教辅书籍的踪影。店里提供的服务除了地板上凌乱的几个凳子便无它了。 老板是个身形瘦弱的老人,独自一人居住在书店的后屋。与花花绿绿贴满各种刊物宣传的后门截然不同,老人穿着极其朴素。出于好奇,我开始与他闲聊。…
-
Fire Drill
Flames leap on the grill, Swiftly quenched by the drill. Water surges from the tub, Both calm and fierce, Grumbling, squeezing, charging still, To meet the red and restless devil…
-
常性和精力
树影摇曳,夜幕笼罩,视线穿过层层反光的窗,漆黑一片。伫立久久,再回过神来,才发觉心里暗下一定要今晚看完本章书的誓言已是半小时前的事了。 我为何在这窗前?又为何凝望这夜色?我本该在自习室的座位上与书相伴,沉浸其中啊。毕竟我是那么爱这本书,爱它的墨香,爱它的装帧,爱每行字句,爱每个观点。不可能因心血来潮而买,不可能跟风从众而读,我内心坚定这是既定事实。 既然如此爱它,为什么不尽情享受阅读之乐,而又在屋子里乱撞或发呆呢?经过长期的自我审视,我归结于我缺乏「常性」。读者也许会好奇该词与「专注」有何异同?在此,需要澄清的是二者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前者是一种属性,而后者偏向一个技巧。专注力是提升常性的一个必要条件,但高常性的人所需的不只有专注这一个技能。换言之,我认为我的问题已超出了不够专注的范畴,亦或是根本不在专注力上。 我做事的长期动力不足。在我的记忆中,我曾是一个依靠着前路的光走下去的小孩,哪怕再微弱,也能激起无限的、美好的遐想。做数学题时,我幻想自己某天斩获竞赛的桂冠;练字时,我能想象到未来任何一个人看到我笔走龙蛇时赞叹的表情;即使是不经意间背更挺直了些,一幅我是魅力四射的领导者,站在台上演讲的画面便弹入进我的脑海。正是这种过度到可笑的「自我滤镜」,驱动我不断前进而不受一切外物影响。可是,近年来,这种动力急剧减少而难觅其迹。我不禁拷问自己:究竟是我的理想主义破灭,还是变得极具短视以至于希望被掩藏在远方的雾中不得显现? 再者,我对贴上「任务」「学术」「项目」等标签的所谓”不荒废时间、有积极意义的事”抱有天然的疏离感。标签当然是我贴的,我可以认真地完成,亦可潜心地钻研,甚至会收获乐趣,但始终与我的生活剥离开,被视为一项外物而无法内化。它永远属于待办清单,我「需要」去完成它,而不是自然而然地完成它。这种将此类事件神圣化的心理预设直接导致了我潜意识里奖惩机制的异变——每当我取得一丝成就,脑中相关奖励进程就会触发。须知,这「奖励」并非「激励」,而是一种单纯的松弛,“也许该休息一下了,毕竟你已做到了XXX”“达成如此进度不容易啊,辛苦了,起来走走“。过低的奖励条件带来的是频繁地打断和中止,使我看起来三心二意,也事实上降低了效率。 以上两点是较浅显的原因,通过自我观察即可见一斑。而常性不足的背后,是存在一个深层的共性问题的。我想,病根大概是出在「精力」上了。摆在读者和我面前的又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精力」为何物?是人的内在能量,还是外在体能?我在此解释为:以体能为基础条件,以能量为拓展因素,综合为「精力」。体能的强弱表现为诸如睡眠是否充足、是否感冒等生理状况。而能量作为一种将人比作电池的暗喻,体现在心理层面的心情、动机、主体性等之上:一个人对于达成某件事究竟有多渴望,欲望越强,能量越充沛;反之如果无欲无求,能量也就耗尽了。 近来,我愈发迷上了学术书籍,例如半年前购入的一本英文的计算机理论书籍The Turing Omnibus: 66 Excursions in Computer Science。无数次,翻阅几页后,睡意渐浓,几分钟后便伏案不起。回想一下,前几天都没有太好的睡眠时间和质量。另外,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课外兴趣读物,没有任何人给我制定计划,既无督促,也无检测,即使是在书本身的内容十分吸引我的又契合我的专业的情况下。由于懈怠自然会感到读下去的欲望并不强。体能和能量皆输,遑论「精力」充足呢?我对此并不意外。 申请季已至,真心祈望我能有一个满格的「精力」值,以回归常性啊!
-
关于时间
一般尺度来讲,客观上时间是匀速前进的。而就人类个体来说,时间的流逝是不均的,也就是主观上每个人会感到时快时慢。对此现象,我有一个猜想。 感受到的时间快慢与当下境遇的心情息息相关。我们总说“快乐”,其实就是当我们心情愉悦,就会感到时间飞逝;反之,若我们苦闷惆怅,便不由得叹道时间之慢,心生度日如年之感。 具体的机理是:心情愉快,则必然是沉浸于某事之中,无暇思虑其他,人也就不会自主地去考量时间。每一次考量是一次回望,对刚刚过去的时间作出评估,包括所做过的事情和大致的用时。这种考量可以是刻意为之,但大多时候却来自潜意识。心情苦闷,心神没有可沉浸或享受其中的事物,则会更多关注在当下,对时间的考量则愈多。 可以理解为每一次考量的结果是锚定一个“信标”于时间“航道”之上。人类感受时间,并不依循客观准确的单位测量,而是依照信标的数量,尽管信标之间的绝对时间各有不同,但它确实是人类心灵理解时间最直观的方式。 客观相同的一段时间,心情欢快时可能信标很少甚至全无,故感觉时光飞逝;心情低落时信标数陡然增多;故有度日如年之叹。 初写于2024.07